去年5月始,我与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半时间里勤劳经营,职员分分合合,营业额上上下下,到现在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儿去。
从血泪家史中,与同学们推荐一些技巧。
(我宁愿称其为技巧,而不是教训,由于痛苦实在是一种养分。
)1.MBA可能是一种障碍。
培根说,常识就是力量。
这可能是几世纪的误导。
常识不是力量,好似汽油不是动力。
能否产生力量,重点看你是什么人,开的是哪款车。
在这方面,常识远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
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潺弱的天性没办法驾驭庞大的常识。
就好比刚过了儿童期,便只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
以我本人的历程为明证:公司开始营业之初曾考虑过“顾客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汽车、 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企业的形象,同时雇佣十余名销售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档市场 (合作伙伴当中有两位拥有多年的顾客资源)。
一年半之后,大家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隐患未准时调整。
再深入分析,发现大家好像违背了商人 “ 量入为出 ” 的基本原则,与缺少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嗅觉,不可以应时而变。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面对问题时,大家(至少我 )倾向于用其他人教给大家的理论框架剖析问题,剖析得越透澈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象越远。
我目前相信,任何伟大的决策不会是剖析调查的结果。
调查再充分,最后的一刹那还是靠直觉。
就好比1945年阴霾的日子里艾森豪威尔决定是不是登陆,或者李建军描述的孟良崮之战一样 (真是一篇好文章)。
让我担忧的是,长年精于企管理论学习的大家,是不是正逐步被戴上一幅眼镜,而逐步舍弃我们的商业本能,或喜欢总结理论,在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忽视了事实的全貌。
理论学家和实践学家本来就是两路人,大家读不少企业家的自传像韦尔奇,他们的概括逻辑能力都偏弱,不是吗?2.学做一个农民。
几年前的我,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的不屑一顾。
目前倒感觉,在中国的民营经济进步的萌芽阶段,先富起来的非常可能是农民。
有点夸张,不过至少农民种庄稼,了解一份耕耘一份收成,办企业很务实,少些浮躁,心态了解满足,耐力比较持久。
而大家这类城里的 “精英人士”呢?看看大家天天接触的那些传媒时髦,口口相传的故事,宣扬的英雄传奇,不是一夜入主董事会身价八亿的杨澜,就是因与金正日私人关系好成为新一州创办人的 **,或者是那些比大家还小十岁的模特明星。
没错,这类东西影响了我。
当我去年创办公司时,曾预想通过两、三年的经营走上壮大与致富。
目前我了解了,这个时间表要大大延长,或许五年,或许十年。
我没筹备。
我了解了,靠借贷、吸引投资、特殊的ZF关系发家会非常快,但只有少数人可以那样,不是大家,大家多数人只能像农民如此,一份耕耘,一份收成,甚至要先掌握,只耕耘,不收成。
所 以我在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实、踏实、务实,无论以后是自主创业还是打工。
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搞经营也一样。
想想以前在企业做 marketing的时候,策略虽然漂亮,但否真的有效?至少我没做过销售,去一线品尝一下打造关系的艰难,也就不可以形成对顾客真实的体验,再好看的策略恐怕也经不起推敲。
如此个人进步会十分受限。
我目前相信 “实践出真知”。
一个理财专家,倘若他一个人从未炒股,家庭帐目亦不十分了解,那千万不要相信他;一个SH心理学家,倘若他不可以妥善处置自己与家人同事的关系,他的书也不要买。
(可惜目前SH上如此的专家、作家、学家太多了)。
假如我目前回到企业去做推广,我会认真地补上销售这一课,至少要大大加大与顾客的直接接触;假如我去做人力资源,我会把很多时间花在与人的交流上,真的去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假如我去做企业策略 ……假如我不可以对企业的内在状况、市场状况与角逐对手有直观体验,我还是不要做的好。
我在向农民学习,还包含他们的忧患意识。
从我出生到从清华毕业,我其实没遇见过存活的危机,没品尝过从不让人尊重的逆境中崛起,甚至在高考考试时都没 “拼命过”,孤注一掷地全心投入。
而这种从底层环境训练造就的内驱力尤为重要。
因此上帝很公正,他给了挣扎于底层的人一种自发向上求生拼搏的意志,同时也给了那些背景优越的人太多的退路,让他们在退路中糜烂了我们的潜力。
3.走出阳春白雪的陷阱:行业没贵贱之分,工作没高低之分。
不幸的是,在我创业的时候,我对此的认识非常局限,觉得我们的方向势必是搞些咨询或新品开发等。
我从来没想尝试与人合伙经营一家汽修厂或家政服务公司等。
当然理由非常充分,前者才能发挥我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经验。
其实所有些行业都是一样的,经营都困难,但肯定有钱可赚(不然它为何会存在?)。
所以,一家 IT软件公司未必比一家饭店优雅,一家房产开发公司未必比一家生产打火机的厂商厉害,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合作伙伴未必比一家经营洗脚桑拿的老板更有前途。
相反,正是大量好背景IQ较高的人都去阳春白雪了,所有在那些下里巴人的行业里角逐会少一些,管理的优势或许会凸显一些。
举两位成功人士为证:我在新华社的前女友领导目前在深圳跟人合伙做牙刷,做了不少品牌牙膏的 OEM(附赠牙刷),据了解还开发了很多使用新材料、造型新颖的商品;一位以前学美术的朋友在通州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做得很好又买了二十亩地。
以前没经营“下里巴人”的另一个理论支持是:这类行业接触的人档次太低,没办法对话。
而目前对此的感受也今非昔比。
干任何行业,你都需要面对并征服一些与你生活背景不一样的群体。
假如我选择干餐饮,我会面对海量从农村招工的女孩小伙,培训他们的确不容易;但我选择了干房产策划,却要面对一群号称北京最油的 “油条子”们聚集的开发商,适应这类人的交际方法向他们要钱又谈何容易!正是都困难,方显英雄本色。
我的那位曾是画家的汽车修理厂老板,目前可以轻松在外面应对顾客而不需内部管理,一度他的厂子出现危机却有几名铁杆职员坚持要留下来陪他;而大家公司呢,公司一倒,职员早已筹备好下家,临走前还不记追索欠下的佣金。
与他相比大家是失败的。
差别在于能力、涵养、待人、留人。
无论这件事业是雅是俗,是曲是难,是苦是累,都没干不好的事业,只有干不好事业的人。
而且这种做人、待人再做事的能力需要从基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