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场上永远都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连夜赶科场,正所谓一鸡死一鸡鸣。假如你是一个具备肯定的企业营运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你想创业;或者你本身已经在创业而想再上一个台阶进行二次创业,那样你除去自创一门买卖以外,回收现有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回收现有企业的优点是企业已拥有肯定的基础,在所有资源,包含商誉、商品、顾客、广告营销等都现成的条件下,可变原因较易掌控,因此,能节省创业人士的时间及开办本钱。当然,在回收一家企业之前,做好相应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也大概叫你身陷泥潭。
5万元买来一盘顺水买卖
近期,笔者有位朋友以一个非常打折的代价回收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这位仁兄原是演艺圈的明星,他刚接到一个某地电视台的影视制作项目,但苦于没一家是他一个人的文化传播公司,刚好笔者有另一位早年经营文化传播企业的朋友,由于股东之间闹矛盾而筹备出让还在经营中的文化传播公司。结果经我介绍,他们双方非常快就达成了出售意向,有业务在手的朋友以5万元的代价就回收了他想拥有些文化传播公司,而且,他立刻以这家企业的老板的身份与电视台签订了一项数额可观的影视制作合同。
5万元的代价是连同该企业的经营牌照,150多平方的办公场地,包含办公家私等物在内,除去要再掏几万元购置电脑等办公设施外,这位仁兄总共花了不到10万元就拥有了一家是我们的文化传播公司。
天下没不收费的午餐,相对的,一旦回收的企业或项目未知的方面较多,而回收者又没详细知道了解的话,也会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被回收的企业或项目负债高、资金缺少、商誉不佳、设施陈旧、产品无销售收益等等,这类都是可能发生并影响整个企业运作的大问题。
“名流”花巨资买回一个大陷阱
在过去的三年里,“名流”投资回收幸福实业为我们的草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2003年6月,ST幸福才保牌成功,恢复了在上交所的公开买卖资格。
2001年年初,名流投资以每股0.67元的价格从拍卖场推广竞价购得6000万股幸福实业,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名流投资就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大大的圈套。
入主幸福实业后,名流投资即着手对幸福实业与其原来的大股东幸福集团进行“三分开”,没多长时间却接到银行的公函,称幸福实业2.5亿元的资产已被幸福集团抵押,并分5笔获得了1.9亿元贷款,贷款期限到2002年12月16日。上述5笔贷款的抵押物几乎包含了幸福实业的全部经营资产。除此之外,幸福集团还将幸福实业参股的幸福包装制品厂和幸福大酒店进行了抵押,已影响到两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幸福集团早已名存实亡,还款几无可能。假如银行发现贷款有收不回的风险,或贷款人有违法合同行为,都可能提前收款,债务危机会随时爆发。
接着名流投资先后三次在国内核实账务,发现幸福服饰厂的账面应收款为5467.6万元,实质应收款仅为1261.6万元;幸福电力公司应收款中也发现不实往来1153.5万元。另外,对幸福集团的应收款合计高达1.9亿元,1999年计提50%坏账筹备后余额为9557.5万元。因为幸福集团名存实亡,公司被迫全额计提坏账筹备。由此,幸福实业的每股净资产由1999年的1.46元降到2001年的0.4768元,戴上了ST的帽子。
除此之外,名流投资还发现,幸福实业固定资产财务原始凭证缺少,与子公司幸福铝材公司、幸福电力公司产权不清,而且抵押担保有不少问题。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两个子公司主要的经营性资产均不是ST幸福。
为了策略进步的需要,名流投资不能不另谋出路。尽管名流投资最后经受住了考验———通过受让华一投资的股份和资产置换,使ST幸福最后脱帽,但名流投资经受的教训却是很深刻的,由于名流投资差一点为自己买回了掘墓人。